英国防大臣站在甲板上高喊“台海并肩作战”,脚下却是事故频发的航母,身后是衰退的国力。盟友沉默不语,对手撂下狠话,而英国国内则民怨沸腾。
这番嘴炮背后,究竟是“全球英国”的强硬宣示,还是其战略迷茫和国力衰退的尴尬写照?
希利发表这番言论时脚下的这艘航母,自己就有一段说不完的尴尬历史。这艘造价高昂的“威尔士亲王”号,自服役起就麻烦不断。2020年,它因为船舱内部大面积漏水,数百名舰员不得不紧急疏散。两年后,它动身前往美国执行任务,结果刚出港没开多远,右侧的螺旋桨主轴直接断裂,最后只能被拖船拖回港口,开始了长达近一年的修理。
这次远航亚太,它的状态也并不完美。航母宣称可以搭载三十多架F-35B战斗机,但这次实际出动的只有二十四架,其中一半还是从英国皇家空军那里临时借调过来的。
更让人觉得脸上无光的是,一架F-35B在飞越印度洋时出了故障,被迫在印度紧急降落,修了整整三十七天才重新跟上队伍。
为这艘航母提供护航的舰队,看起来也像是一个临时拼凑的队伍。除了英国自己的一艘驱逐舰和一艘护卫舰,舰队的其他成员来自挪威、西班牙和加拿大,并且这些国家的舰船还不是全程跟随。整个护航舰队所有舰船的导弹垂直发射单元加起来,总共是一百四十四个。
这个火力配置,甚至还不如中国海军一艘055型万吨大驱。
装备上的捉襟见肘,反映的是英国海军实力的全面下滑。今天英国海军的总吨位已经不足五十万吨,这个体量不到中国海军的五分之一。其能够出海作战的主力水面舰艇,全部加起来不过十九艘,其中还有将近一半因为需要维修保养,正停在港口里动弹不得。
就连英国最重要的盟友美国,也对其海军的亚太部署能力表示怀疑。美国国防部的一位副部长科尔就曾在一次会议上直言,不希望英国航母跑到亚太来“添乱”。
硬实力的差距在经济层面体现得更为深刻。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达到18.7万亿美元,而英国则为3.1万亿美元,两者相差超过六倍。
在经济增长速度、制造业产值以及新能源汽车产量等关键领域,英国更是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一个国家说话的分量,最终还是要靠国力来决定。希利在甲板上的这番话,听起来很响亮,但背后却没有足够的本钱去支撑。
当希利对着镜头高谈阔论,试图把澳大利亚也拉进来时,他身边的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尔斯,自始至终没有说一个字,脸上的表情显得很复杂。这种沉默不是偶然。
就在希利发表这番言论的前半个月,美国刚刚向澳大利亚和日本施加压力,要求它们在“台海有事”这个问题上给个准话。
当时,澳大利亚国防工业部长帕特·康罗伊的回应十分干脆:“参不参战,只有到时候的政府才能决定,现在说这些太早了!”澳大利亚已经明确表达了拒绝提前做出任何承诺的态度,以保持自己的战略空间。
希利这种自说自话的“并肩作战”,实际上是把盟友推到了一个非常难堪的位置,让现场的气氛一度十分尴尬。事后,澳大利亚媒体的评论也毫不客气:“这是英国自己的表演”。
被希利强行拉拢的澳大利亚选择了沉默,而被直接挑衅的中国则给出了迅速而强硬的回应。希利言论出现的当天,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就发出警告:“如果相关报道属实,他必将为自己的言论感到后悔。”随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也公开重申,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部事务,是中方核心利益中的核心,绝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插手。
除了口头警告,中方也用行动展示了支撑警告的底气。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清晰可见,055型万吨大驱在海上巡航,东风系列高超音速导弹也早已进入部署。这种安静的展示,比任何话语都更有分量。
同时,在英国国内,希利的言论也掀起了轩然大波,反对和嘲讽的声音此起彼伏。
就连伦敦街头的普通民众,在谈论这件事时也多有抱怨,认为政客们应该先解决好国内的经济和民生难题,而不是跑到万里之外去挑起争端。英国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高达百分之七十八的民众认为自己的国家“正在衰退”,这种普遍的悲观情绪,让希利的好战言论在英国国内显得尤其刺耳。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发言,背后其实是英国脱欧之后长期的战略迷茫和复杂的政治考量。自从离开欧盟,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受到了削弱,因此急于在国际上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全球英国”这个口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来的,而广阔的印太地区,就成了它试图证明自己存在感的重要方向。
希利选择在澳大利亚的航母上发表这番言论,时机也选得很微妙。当时,美国正因为没能从澳大利亚和日本那里得到明确的参战承诺而感到失望。
英国在这个时候跳出来,高调宣称要和盟友“并肩”,大有向美国表功的意思,似乎是想证明自己才是那个最听话、最可靠的伙伴。这种姿态,或许能为英国换来一些实际的经济好处,比如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得到更优惠的条件。
然而,这种对外强硬的姿态,却与英国政府内部的另一种声音形成了剧烈的冲突,暴露出其对华政策的深度矛盾。就在希利大放厥词的时候,英国的财政大臣雷切尔·里夫斯却在公开场合警告说,切断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将是“一种非常愚蠢的做法”。
她不仅主张与中国保持开放的经济联系,甚至还公开支持中国的电商企业Shein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认为这能给英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2024年,中英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了一千亿英镑,中国是英国在亚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经济上的这种紧密联系,让任何试图割裂两国关系的话都显得不切实际。
英国的外交发展大臣大卫·拉米,在议会下院的讲话中更是把这种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一边强调与中国在气候变化、全球健康等领域合作的重要性,另一边又重复着陈旧的论调,指责中国给英国带来了所谓的“安全威胁”。这种既想合作又想对抗的矛盾心态,让英国的对外政策看起来摇摆不定,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说到底,对外表现得强硬,很多时候也是为了转移国内民众对经济下滑、社会分裂等现实问题的注意力。
就在希利言论引发的争议还没有完全平息的时候,英国政坛的另一位人物又有了新的动作,让外界对其混乱的对华政策看得更加清楚。
仅仅一周之后,已经卸任的英国前首相伊丽莎白·特拉斯高调窜访台湾。特拉斯虽然已经不在其位,但她作为前国家领导人的身份,使得这次访问带有极强的政治意味。
如果说希利的言论是官方层面的一次摇摆和试探,那么特拉斯的行动,就更像是英国政坛内部鹰派势力的一次策应和表演。这种官方出面紧急“灭火”,而前任政要又立即“点火”的现象,构成了一幅十分奇特的图景。它让外界有理由相信,英国的对华姿态,并非只是某个大臣的一时口误,而是一种结构性的矛盾。
一部分英国政客,特别是那些深受冷战思维影响、渴望重现昔日帝国荣光的人,倾向于紧紧跟随美国,采取对抗的姿态。他们把发表强硬言论看作是一种政治资本,用来在英国国内争取支持,在国际上吸引眼球。
特拉斯的这次窜访,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持自己的政治热度,巩固她在保守党内部强硬派中的地位。
而另一部分更加务实的政治和商业精英,则更看重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他们非常清楚,在英国经济面临重重困难的今天,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脱钩,无异于自断手脚。财政大臣里夫斯对发展对华贸易的积极态度,就代表了这股力量的声音。这两股力量在英国政坛内部相互拉扯,导致其对外政策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充满了不确定性。
这种分裂的信号,让英国的国际信誉受到了不小的损害。对于它的盟友来说,他们无法确定英国的承诺到底有多可靠。对于中国来说,这种一边寻求经济合作,一边又进行政治挑衅的做法,也严重破坏了双方的互信基础。英国似乎想在“对抗”和“合作”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两边都不得罪,两边都能捞到好处。但现实是,这种投机取巧的策略,最终往往会导致两边都不讨好,让自己陷入更加孤立和被动的境地。
当约翰·希利站在那艘总是出故障的航母上,发表他那番慷慨激昂的言论时,他的脑海里或许闪过了百年前皇家海军在世界各大洋上航行的画面。但现实是,这个时代早就变了。甲板下面的螺旋桨会自己断裂,借来的战斗机会在半路趴窝,国内的经济数据不会说谎,而盟友的沉默更是最直接的回答。
一场发言,两副面孔。这背后,是一个国家在实力衰退的现实和昔日荣光的幻觉之间挣扎的真实写照。对华政策之所以如此混乱和矛盾,也正是这种挣扎的直接体现。言辞上的强硬,掩盖不了行动上的心虚。政治上的小算盘,也无法替代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
对于今天的世界来说,相互尊重和平等对话,远比陈旧的武力威胁和口头恐吓来得更有意义。一个国家的话语权,最终还是来自于它稳健的发展、清醒的自我认知和前后一致的行动。沉浸在过去的旧梦里不愿醒来,最终只会被时代的浪潮甩在身后。或许,对于一些英国政客来说,是时候认真看一看21世纪的世界地图了。
配资公司网站,炒股入门与技巧,配资世家炒股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